精準冷鏈:改變冷鏈物流的揀選流程


在冷鏈物流領域,維護產品完整性不只是一個目標,更是絕對必要的。無論您處理的是冷凍食品、藥品還是新鮮農產品,在溫控環境下確保快速、準確地履行訂單都面臨巨大的挑戰。
冷鏈的成長與挑戰並存,尤其勞動力短缺(*1),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。由於線上雜貨平台和訂閱式餐飲服務的擴張,SKU(庫存 單位)數量不斷增加,訂單規模不斷縮小,傳統的人工揀選方法已顯得力不從心。無論在冷凍或保鮮環境中,精準度都至關重要,才能確保產品品質並滿足客戶的期望。而這些期望值也很高:無論商品需要保存在-30°C、-5°C,還是略微冷藏至+5°C,客戶仍然期望快速可靠的配送——就像他們對非溫度敏感商品的期望一樣。
冷鏈-冷凍與新鮮

毫不奇怪,冷藏環境是物流中最嚴苛的環境之一。對溫度控制、可追溯性管理以及極端條件下的準確性的需求,使得冷鏈物流成為供應鏈管理中最棘手的領域之一。
- 冷凍產品處理
- 處理冷凍食品(例如冰淇淋、魚和肉)需要將溫度維持在低至 -30°C 的水平。但挑戰不僅僅在於溫度控制。這些環境對體力要求極高,導致勞動力短缺,並增加了人工揀選過程中人為失誤的風險。
- 新鮮產品處理
- 相較之下,新鮮農產品、乳製品和藥品通常需要0°C至5°C的溫度。雖然不像冷凍那麼極端,但這些對溫度敏感的產品仍需要快速處理以防止變質。在新鮮倉儲區,對更快完成小額訂單的需求日益增長,但同樣的問題仍然存在:勞動力短缺和對準確性的要求。
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 (OSHA) (*2) 的建議,雇主應在冷藏設施中提供頻繁的熱身休息時間和防護裝備(OSHA 冷應激指南)。頻繁的休息雖然對於確保健康和安全至關重要,但與常溫設施相比,其生產效率會降低。
這就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:在寒冷的天氣裡,工廠如何保護工人並提高生產效率?
自動化如何解決新鮮和冷凍產品的問題
在揀選作業方面,有一些自動化系統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提供支援。讓我們來探討一些關鍵的解決方案:

- 耐寒自動倉庫:揀選作業的支柱
-
自動儲存和檢索系統 (自動倉庫)是現代冷藏設施的核心。雖然不是直接的揀貨解決方案,自動倉庫系統可以促進托盤和箱子的高密度存儲,並確保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順序檢索貨物,本質上成為揀貨操作的支柱。耐寒自動倉庫系統設計用於在低至 -30°C 的溫度下運作。透過最大限度地利用垂直空間並實現檢索自動化,AS/RS 可顯著提高儲存效率和營運吞吐量。工人只能在極冷的溫度下待很短的時間。 AS自動倉庫消除了手動或基於堆高機的檢索的需要。相反,員工可以在不太費力的溫控區域專注於其他任務,例如揀貨。

- 貨到人揀貨站:舒適的工作
-
專用揀貨站位於零下(仍比倉儲區溫度高)至零上5°C的區域,通常為工人提供更舒適的工作環境。這些站點可以將產品直接送到工人手中,無需工人移動和進入超低溫倉儲區。這些站點可以採用更先進的揀選站,也可以採用基於傳送帶的簡易GTP解決方案,例如U型傳送帶。當然,站點類型的選擇最好根據室溫和處理的產品來決定。透過將揀選作業置於相對輕鬆的溫控區域,工人可以專注於手邊的主要任務—揀選。這既提高了效率,也改善了人體工學。

- 按燈揀貨系統:指引方向
-
按燈揀貨系統透過即時引導和庫存追蹤增強了揀貨功能。與專用揀貨站一樣,按燈揀貨系統可以設置在溫度控制較低的區域,使操作員能夠專注於揀貨任務。在此範例圖中,慢速流通的貨物儲存在-25°C的自動化倉儲系統中,並在+5°C的溫度下進行揀貨,並且在儲存區域和揀貨區域之間設有-5°C的空氣緩衝室。

- 分類轉運車輛 (STV):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幹預
-
STV可在低至 -30°C 的溫度下運行,是一種軌道引導的自動化系統,用於在冷藏區和分類站之間運輸和分類托盤貨物。這些系統無需在冷藏區進行人工幹預,可將貨物快速直接地送達分揀站,操作員可在更適宜的溫度下高效地取貨。
現實世界的影響
隨著冷鏈物流的發展,對精度、速度和工人安全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。自動化提供了清晰的前進方向:提高揀選準確性,減少身體疲勞,並在冷凍和保鮮環境中保持產品完整性。無論是透過成熟的自動化立體倉庫系統自動倉庫、符合人體工學的揀選站,或是智慧分類車,工廠都能提供多種選擇。雖然每個地點的變數可能會影響理想的方法,但自動化能夠徹底改變您的運作方式。閱讀我們的一些冷鏈案例研究,以了解冷鏈自動化的成果,包括Vinamilk、正大食品和日興產業。
有效的自動化不一定需要大規模
雖然大型自動化系統常常成為新聞焦點,但事實上,即使是小型企業也能從自動化中受益。從小型行動貨架和揀貨系統,到單通道自動倉儲系統自動倉庫),自動化解決方案適用於預算更靈活的小型企業。造訪我們的托盤式自動倉庫模型系統頁面,以了解系統規模。
參考:
水戶淳

大福内部物流部國際業務資深客戶經理
水戶準於2004年加入大福,目前擔任内部物流部門高階客戶經理。他在大福的職業生涯始於管理亞洲地區的客戶,後來轉向歐洲和美國。過去五年來,他擔任大福日本代表,在拓展大福在北美的業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。